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城市频道 >城市关注>正文

突破海洋先行区:从“四区三园”看“蓝色”示范

来源:大众日报2014年10月17日【评论0条】字号:T|T

  如果说蓝黄“两区”是一个“大区域”,那么“四区三园”(“四区”——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三园”——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则是“突破海洋”的先行先试区,它的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深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给蓝黄“两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

  向生态要长效

  走在山东日照国际海洋城新铺的柏油路上,路边绿化植物生机勃勃。“我们不搞大树进城,用小苗、当地树苗种植,当小苗长成大树,城市也就发展起来了。”近日,日照国际海洋城管委会主任杨洪福说。

  立足于城区定位,日照国际海洋城坚持非“海”勿入、非“蓝”莫进。这并非个例,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四区三园”坚持生态优先,将节能、低碳贯穿到产城同步建设的开发理念中。

  在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确定的40项指标中,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指标占到一半;潍坊滨海新区不惜换土、铺碎石层、地下排碱植入“绿色”,林木覆盖率达到35.5%;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是威海南海新区一以贯之的理念;入列“国家队”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目前已划定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灵山岛刺参、皱纹盘鲍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不仅是“四区三园”,山东省多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靠海优势。发展经济而不“竭尽”资源,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是蓝黄“两区”发展的共同选择。

  人才“洼地”产品“高地”

  靠海未必“向海”,“向海”的关键是产业与海洋交织。记者梳理“四区三园”产业发现,以高效培养人才、高端产业吸引人才最终引领“向海”产业升级,也是一大特色。

  依托第一个建设国家级职教创新发展试验区地级市的优势,潍坊市滨海新区整合海洋教育资源,潍坊学院、潍坊科技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9所院校开设海洋相关专业教育,新组建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后获批的第一个海洋类高校。

  “机电、数控、化工、农学是我们的优势专业。我们将依托这些优势专业,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海洋应用型产业人才,服务滨海。”潍坊职业学院副院长毕建华说。

  在烟台,今年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的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座非对称无横撑半潜式平台,首创的成果正是“集智”的结晶。

  在威海南海新区鸿通管材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田世国告诉记者,过去公司生产的都是陆上石油管道,现在已经把目光投向海洋,研发海底管道样品,让产品从“地下”走入“海底”。

  优势产业各具特色

  随着蓝黄战略的持续推进,目前“四区三园”载体作用强、质量效益优的特点也在不断呈现。然而,“后发优势”现在已不存在,在众多优势产业间做好衔接互补、突破核心技术、占据高端市场,更需迎难而上。

  作为紧密衔接的蓝黄两大战略,在这个“大范围”内,青岛的海洋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威海的船舶制造业、潍坊的海洋化工业、日照的港口物流业、东营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各具特色。

  据统计,蓝黄“两区”共拥有两院院士30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42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24个。

  但这远非可以“高枕无忧”。虽然蓝黄“两区”产业“含金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横向相对分散、同质同构,纵向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的现象。“我们的生产合作单位上万个,但周边附件、配件企业不多,而且设计公司仍然比较缺乏。”中集来福士企管部经理史春芳说。

  产业升级产生的示范带动,可以促使企业上下游的融合,而融合的关键是有更“适合”的配套产品。以我省重点打造的海工装备产业为例,目前本土配套率仍然较低,为10%。下一步,如何将科研平台优势真正转化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需探索发力。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