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浪潮奔涌,不舍昼夜。9月4日-5日,“瞰自贸 观发展”走进山东自贸试验区媒体团一行来到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探访了解在这片沃土上正拔节生长的奔涌浪潮。

  “枢纽自贸”赋能开放经济发展

  日前,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生产的“保险粉”采取“批次检验”监管模式实现快速放行,产品通关效率大大提高。

  “过去我们的产品需要海关先检验放行了之后才能租船订舱,但如果不能及时预约到检验,就无法保证通关时效,一些客户的临时急单就不敢接。”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市场经营处处长张桂红表示。

  “以前出口危险品监管实施‘报检批’检验,需要对报检的货物逐批现场检验,现在以“检验批”为单元进行监管,只需对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进行一次现场检验,后期再随时申报、随时放行,实现生产、申报、放行1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均检验周期至少缩短2个工作日。”烟台海关驻芝罘办事处稽查三科副科长杜峰介绍。

  烟台片区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区、关、港、铁”联动创新机制,推动跨境贸易全流程改革。

  通关环节,推出“关保通”模式,以“政府风险补偿金”替代“企业缴纳保证金”,实现“货物先放行、次月再缴税”,盘活企业现金流近40亿元。结汇环节,创新推出“汇率保”模式,企业“零成本”办理汇率避险,有效规避因汇率波动造成的企业利润受损。退税环节,对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实施“极速”服务,办理时限由5天压减至半天,企业资金回流加快。截至目前,烟台片区已有6项创新被海关总署备案、24项举措被全省复制推广,口岸通关成本处于全省最低水平、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透过自贸这扇“发展之窗”,可以看出诸多变化与跃升。外贸亮眼成绩不断刷新烟台片区开放“活力值”,外资竞相“加码”日渐成为烟台片区新“关键词”:实际使用日韩资占山东自贸试验区55%、外贸进出口占山东自贸试验区41%,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产业自贸”赋能实体经济跃升

  新药研发用物品进口不易,是过去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而随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方案》的公布,山东自贸试验区内的相关企业则见到摆脱这一困扰的希望。

  “申报项目纳入‘白名单’后,就可以为公司早期小分子药物筛选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有利于公司与国际一流的企业合作切磋,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栾明晖说。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围绕构建“5+2”现代化产业体系,烟台片区以系统性、突破性改革不断增强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瞄准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烟台片区围绕“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全过程开展链式创新,承接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等6项国家级、省级试点,积极谋划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服务打造世界一流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

  ——瞄准汽车及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烟台片区围绕“研发设计、整车生产、销售运输”开展集成创新,推出汽车跨国研发便利和商品车“存装运”出口一揽子举措,推动海关总署修改有关管理办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拓展软件开发业务,烟台片区创新增值税“留抵退税”与“即征即退”政策享惠转换通道,推动财政部、税务总局调整相关实施办法,形成了以解决地方企业实际问题推动部委改革突破、调法调规的新路径。

  “蓝色自贸”赋能海洋经济转型

  “提网!”夏日,生活在渤海湾海域的经海渔业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中的首批600吨海水虹鳟鱼,经过7个月成长,进入收获期。

  “这些智能网箱在国内属于首创型产品,既不属于船,也不属于普通养殖网箱,没有法规进行界定,登记确权非常难。”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家瑜说。

  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烟台片区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在全国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场的确权路径。围绕“一条鱼”养殖,烟台片区加快培育海工装备新业态,建立起“研发、确权、融资、增信、推广”集成创新链条,带动全市确权颁证数量、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创新经验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完善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张家瑜介绍,目前企业已经陆续投放8座深远海网箱,每年可收获鱼类6000吨以上。

  海洋,是烟台片区“最大特色”。设立以来,烟台片区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交出“1项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2项国家级案例、2项国家级简报、16项省级复制推广成果”的创新答卷。

  全国首创海域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海域使用权“进场交易”模式,推动经营性用海项目出让规模、比例均居全国第一,实现用海投资项目加速投用;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改革,解决了海洋开发利用规模持续增长和海洋空间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办理海域使用面积3.6公顷;“用海一件事”集成式改革,节省用海项目审批时间50%以上。

  全国首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全国首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改变了入海排污口长期无序的管理状态,创新经验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全国率先实施“政企社科”四方联动增殖放流改革,带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创新“蓝色海湾”增汇行动,相继落地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评估中心、国际海洋碳汇产业组织、全国首单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蓝碳经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

  向海、向洋、向未来,烟台片区以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带动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亿规模,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擦亮中国海洋自贸名片”。

  “便利自贸”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以前办理厂房开工建设手续要跑多个部门交几套材料,如今在家门口,提交一套材料,就把开工的所有手续办完,真是太方便了!”烟台精言投资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项目负责人刘建宁对项目开工集成改革赞不绝口。

  围绕更好服务项目建设,烟台片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四个关键阶段,实施“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推出“区域评估+标准地”,建立“全链条全周期供地管理新模式”,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50、40、20个工作日,均远低于120个工作日的全国规定时限,“拿地即开工”项目最短1天内完成审批,助推80多个项目“四证齐发”。

  围绕法治建设和法律服务需求,烟台片区聚焦公共法律服务、跨境法律服务、高端专业法律服务等领域,先后成立自贸区国际仲裁院、自贸区法律服务中心、鲁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等40余家法律服务平台,形成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法律服务新矩阵,为辖区市场主体提供全覆盖、全周期的法律保障。

  目前,烟台片区已推出“境外投资一件事”“验资通”等80余项全国领先、省市首创的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更加宽松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