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雷同圈内协作难
电话区号统一,取消长途费和漫游费;修建城际铁路,济莱客运公交化;莱芜居民落户济南,享受同等待遇……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一个个新举措预示着城市间一步步融合,让身居其中的我们充满期待。
然而在不少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看来,这只是铺路,目的是产业融合、分工协作,从而拧成一股绳,获取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
你生产螺栓,我制造螺母,咱俩合作,优势互补,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双赢,这也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部相互融合、分工协作,从而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获取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的根本所在。然而目前,经济圈内部产业结构雷同,很难协作,今后产业发展思路上,也有趋同化现象……
产业结构重合度高,难以分工协作
“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城市间分工协作。”山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宋守军说。然而目前,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缺乏良好的产业协作,城市特色不明,分工协作能力差。
这一点,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马恩涛曾专门做过研究,他设计了一个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以反映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结果显示,最近5年,济南与其他6市产业相似系数最高值为0.964(2012年济南与泰安的数值),最低值为0.887。“这说明圈内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雷同现象。”马恩涛说,因为在一个区域内,如果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等于1时,产业结构完全重合,不存在分工与协作的可能性;当系数大于0.9时,产业结构严重雷同,各经济主体竞争非常激烈,分工协作难以进行。只有系数低于0.7时,区域内经济互补性才较强,经济主体间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分工协作需求。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中也发现,济南与其他6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0.95之间,产业趋同,融合度不高。
比如冶金业,济南、莱芜、聊城都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都在上新项目;交通装备制造业,济南、聊城、滨州都在发力,竞相发展。“同业竞争使得经济圈内各市很难做到差异互补。”马恩涛说。
农产品物流园,三地都想建
“最关键的是,目前经济圈内产业趋同化还在加剧。”马恩涛说,从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济南与泰安、莱芜、滨州的产业相似系数近乎呈单调递增状态。这种趋同直接导致各地政府部门在招商时,更多是竞争关系,而非协作。
日前,记者到济南新材料产业园采访,谈及与邻近的齐河经济开发区的关系,相关人士直言不讳:“竞争关系,企业来我这儿就不去它那儿,去它那儿就不来我这儿,两个产业园区都需要招商,引进好企业,但这样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
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公布,各地市都行动起来,比如聊城日前来济南召开恳谈会,宣布要投资110亿元,打造占地4800亩、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的农产品物流园,做成江北最大。据了解,目前济南、德州齐河县也都有意打造农产品物流园,辐射经济圈。
再者,济南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要转移出市区,济南的天桥区、济阳、商河的新材料产业园都可以承接产业北移。这时德州也提出,齐河、禹城、临邑三县作为济南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的重点区域。
在济南西部,长清区、平阴县都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聊城则提出,在市区与茌平县、东阿县之间260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带,规划建设面向济南的“转调创”产业聚集区、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在宋守军看来,如果各板块产业没有做好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在缺乏明确产业定位和协作基础上的城市群建设,有可能会进一步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剧发展不平衡。
延伸阅读
济南与4城市缺一级公路“纽带”
经济圈内产业协作离不开人、财、物等要素流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避不开的话题。《发展规划》公布后,诸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建设提上议事议程。
然而在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振江 看来,铁路、高速公路功能侧重于长途、高速,一级公路功能则侧重于中短途、快速、集散、出入方便,更能带动沿线交流和经济发展。
只可惜,除与滨州有G220、与淄博有G309两条一级公路直接相连外,济南至其他4个城市尚不能实现一级公路相连,比如泰安境内G104全部为一级公路,而崮山水库至界首段仍为二级公路;又比如S242济南至莱芜段,莱芜境内已全部为一级公路,但莱芜至明水公路尚未达到全线一级公路标准。 (记者刘彪)
打造集群背靠七座城
“目前的行政区划打破之前,很难要求经济圈内的7个城市都一条心。”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马黎明说,各产业园在招商过程中难免相互挖墙脚,但有一条必须记住,未来企业、产业园、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多是城市群间的较量,因此经济圈内产业必须分工协作,才能发挥比较优势,一致对外。
“后台”不够,企业跑了
由于经常赴外地考察,马黎明不止一次碰到搬迁外地的济南企业。“这些企业中,有的已在行业内很有影响,曾有人建议其留在济南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但面对外地已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企业从采购配件的便利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考虑,大多无法拒绝别人抛来的‘橄榄枝’。”
“类似企业跟着产业集群走的例子还很多。”济南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张庆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形成了纺织服装的完整产业链,很多知名企业都聚集在济南,后来行业落寞了,企业到了南方,因为那里形成了产业集群,“这就是为什么韩都衣舍总部在济南,而生产基地却在南方,在那里,买个纽扣都方便,而在济南,可能得跑多家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地方政府招商,将更多依靠背后城市群的竞争力。”马黎明说,如果一个城市群在某一产业方面具有优势,配套产业齐全,企业肯定更愿意落户,这样能降低成本,比如济南重汽产业链比较完整,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很多国外相关企业更愿意落户济南。
产业集群缺龙头带动
“只可惜,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没有形成一个保持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说,另一方面,周边城市群快速发展,已经时不我待了。
南部有长三角城市群,北部有京津冀,东边有山东半岛城市群,都很有特色,发展水平也高于山东省会城市群;西边的中原城市群和鲁南城市带虽然相对落后,但正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崛起,动作慢了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事实上,省会城市群内也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只是缺乏龙头。”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马恩涛说,比如济南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章丘市的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德州夏津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武城的新材料及玻璃钢产业集群、禹城的生物(功能糖)产业集群。还有滨州的纺织产业集群,淄博的石油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只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又比如济南,部分行业如机械装备、电力设备等,本地企业拥有一定的配套能力,但由于龙头企业缺失、产业集中度低等原因,产业间协作不密切,本地配套率较低。“如果能在每个产业集群中打造一个龙头企业,然后带动相关企业配套发展,善莫大焉。”马黎明说,因为没有龙头,产业集群就缺少主心骨。
汽车、电子有龙头缺配套
另一种情况是,各城市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却缺乏配套。比如济南,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产值过千亿元的规模,但与汽车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重汽、吉利、青年汽车等整车生产的龙头企业零部件地方配套率只有25%左右。
又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也已超过千亿元,但本地产品配套能力较弱,浪潮、松下、九阳等骨干企业,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不足20%,国内最好的服务器、豆浆机出自济南,但其零配件却非济南造,大部分需要从广东采购。“应该深化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山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宋守军说,必须放眼全省和周边,在圈内形成一个拳头,一致对外。比如济南在汽车和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优势,周边城市就可以为其配套,并不一定非要当“主角”。
马恩涛认为,各城市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明确城市功能差异化定位,比如淄博是经济圈的次中心城市,可以做好中心城市济南的产业配套与衔接,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及化学原料生产,生物医药加工等,莱芜可优先发展钢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泰安优先建设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等。